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我看《烛之武退秦师》» 正文

我看《烛之武退秦师》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338

概要:我看《烛之武退秦师》何英一般情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走出了第一单元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又要回到文字费解的文言文,学生自然对文言文没有什么好感。今年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一例外的要介绍一下背景,落实字词的翻译,理解文意,体会人物形象。但是有两点感觉可以深入思考,特笔而记之:一、关于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大英雄,在家国命运旦夕存亡之际,他彰显了一个有良知的、有担当的英雄本色。有诗这样来称赞他的: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烛之武的才华被埋没多久?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是如何抵抗岁月的侵蚀的?文中,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我们可以试做猜想:唉!我年轻的时候,怀着满腔的热血与豪情壮志,这份爱国的赤诚,可以说是日月可鉴,但是国君您那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我的赤胆忠心呢?我蜷缩在这世界的一个小角落,我用我的眼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变化,我用我的心感受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我的内心是如何的煎熬着。我努力的说服自己,算了吧,...
我看《烛之武退秦师》,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我看《烛之武退秦师》

何英

一般情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走出了第一单元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又要回到文字费解的文言文,学生自然对文言文没有什么好感。

今年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一例外的要介绍一下背景,落实字词的翻译,理解文意,体会人物形象。但是有两点感觉可以深入思考,特笔而记之:

一、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个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大英雄,在家国命运旦夕存亡之际,他彰显了一个有良知的、有担当的英雄本色。有诗这样来称赞他的: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烛之武的才华被埋没多久?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是如何抵抗岁月的侵蚀的?

文中,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我们可以试做猜想:唉!我年轻的时候,怀着满腔的热血与豪情壮志,这份爱国的赤诚,可以说是日月可鉴,但是国君您那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我的赤胆忠心呢?我蜷缩在这世界的一个小角落,我用我的眼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变化,我用我的心感受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我的内心是如何的煎熬着。我努力的说服自己,算了吧,我爱我的国家,但我的国家不爱我。既然这样,我又何必一厢情愿,又何必苦苦挣扎,何不醉情于山水,感受江上清风的惬意,欣赏山间明月的美好。就这样安度余生吧!而郑伯你,却偏偏打扰了我这好不容易被平息的宁静。

郑伯其实是非常聪明的,他马上感觉到烛之武的抱怨,那种不甘,那种内心的渴望。于是劝说,我不能早用您,今天急着请求你,这是我的过失啊!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国没有了,那么家还有地方落脚吗?如果你是那种自甘堕落的人,那么你会很轻松自如的活着,但是你一直坚守到现在,证明你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你甘心当亡国奴吗?请先生您,就挑起这份重担吧。

郑伯并没有采用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的策略,他深知,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老者面前,用金钱只会显得自己太幼稚,更遭对方的唾弃。一个人的梦想和愿望总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打的七零八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来抵御岁月的侵蚀啊!而且,据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小说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见秦伯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岁月无情的打击着他,国家这时在检阅着他,要知道,一个人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期间烛之武选择漠然,对时事毫不理会,那么,他必然不会找到秦晋的空隙,如果他没有洞穿时局,他也必然不会去分析利弊,切中要害。岁月教会了一个老者温文儒雅的一面,学会任何事情不是仅站在一方考虑就行,而是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所以他少了分抱怨,多了分宽容。所以他的外交辞令中没有乞求,有的只是一份从容和不卑不亢。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二、如果去关注秦晋围郑形势图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晋为什么偏偏选择秦?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思考:第一,强强联合,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地图上看,离郑国最近的是晋和周,周国的疆域偏小些,如果选择周的话,一旦周转而寻求郑国的帮助,势必对自己不利,所以最好选择实力较强的秦。第二,历史上,秦晋的关系很好,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听到“秦晋之好”这个词,几代联姻,他们之间是亲戚关系,一旦有什么变化,有互相牵制的东西在。第三,秦国离郑国很远,一旦攻下郑国,秦晋势必瓜分,从他们驻扎的情况看,秦驻扎的最远,那么也就意味着,以后管理上还得越过周和晋,这是很不利的,驻兵多,大本营怕遭偷袭,驻军少,怕成为别人的领地。而以后晋要夺取如探囊取物。这就不得不怀疑晋的别有用心了。

附:

秦晋之好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

【成语出处】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穆姬及子申生。穆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如初。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我看《烛之武退秦师》》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