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文章以叙事为基本框架,实现讽谏说理的目的,在叙事、说理的同时还刻画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其讽谏说理的技法、叙事的结构和刻画人物的语言,都有可以圈画的“美点”。
㈠讽谏说理的技法美。这篇文章写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以使齐国实现“战胜于朝廷”的大治的故事。故事的关键之一是,邹忌如何将自己悟出的道理巧妙地向齐王表达,以让齐王爽快地接纳自己的进谏。邹忌采用的方法是“讽”。“讽”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往往借一个故事暗示、类比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邹忌先概述一个故事,讲清楚“比喻”之“本体”,“我”的切身经历。“我”在生活中受到妻、妾、客的蒙蔽,他们出自“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等不同原因,“皆以美于徐公”,没有让“我”明白事实真相“不如徐公美”。接着,邹忌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讲“比喻”之“喻体”。齐王作为一国之君,“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讲清楚了“本体”和“喻体”,其类比的相似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其一,齐王在“国中地位”与邹忌在“家中地位”相似。其二,“私”、“畏”和“有求”的境况相似。其三,邹忌“不得真相”的现状与齐王“不得真言”的现状相似。在这样的基础上,邹忌便转变了“婉言进谏”的风格,来了一句“直谏”:“王之蔽甚矣”,成功实现了自己进谏的目的,使齐王纳了自己的谏,广开言路,广泛接纳臣、吏、民的进谏。邹忌能成功进谏,源于其进谏说理的技法美。其一,邹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让齐王有亲近之感,通过故事暗示说理,婉言劝诫让人易于接受。邹忌是齐威王的相国,相国向君王进谏,先谈自己的日常生活琐事,自然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并借助这样的琐事进行暗示说理,委婉劝诫,良药而不苦口,听者易于接受。其二是邹忌用故事类比讲道理,形象生动,让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听者易于明白、易于接受。邹忌想向齐威王阐述的道理是:作为齐国地位最高、权利最大的君王,由于私、畏、有求等多种原因,很难听到真话,很难了解事实真相,很容易受到蒙蔽,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广开言路。要向齐威王讲清这个道理并不容易,邹忌借助讲故事的方法进行类比,巧妙地将道理暗含在故事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让齐威王在听故事中明白道理、接受进谏。其三,邹忌采用“婉言劝谏”与“直言进谏”相结合的方法进谏。邹忌在完成讲亲身经历的故事、类比暗示之后,来了一句当头棒喝“王之蔽甚矣”,一针见血,直接点明进谏的主旨。如果说讲故事的婉言劝谏有利于齐威王理解道理、接受建议的话,那么,语气强烈的直言进谏能促使齐威王猛然惊醒,立即将邹忌的进谏付诸实施。
㈡叙述事件的结构美。文章的主旨是说理,但文章的框架却是叙事的,且叙事结构严谨,清晰美丽。表现之一是线索明晰。文章叙事以“邹忌进谏”为线索,依次写三件事,邹忌审美悟道、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三件事均围绕“邹忌进谏”这条线索写,邹忌审美悟道是进谏的缘起,邹忌进谏部分交代了进谏的具体内容,齐王广泛纳谏是邹忌进谏的结果。表现之二是层次清楚。这篇文章的层次从头至尾、从整体到局部,都用三层铺陈的方法来写。从整体看,进谏缘起、进谏内容和进谏结果,三层层次明晰。从局部看,第一部分包含了多个三层。邹忌向妻、妾、客三人分三次提出三个问题,得到三个相近的回答,是三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又是三层。事件的发展经历了三天,从“朝”开始,经历“旦日”、“明日”,到“暮”结束,也是三层。邹忌的三次看,“窥镜”、“孰视之”、“窥镜而自视”,又三层。邹忌的不自信也写了三层,“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第二部分进谏用“两个三层”进行类比,第一个三层写“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第二个三层写“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层次清晰,一一类比。第三个部分同样有两个三层。一是“上、中、下赏”构成三层,二是“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三个时间词构成三层,写纳谏在国内取得了大治的效果。表现之三是行文照应。一是相近语句照应,比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相互照应,邹忌“暮寝而思之”的三句话与“进谏”的六句话相照应。二是关键词的照应,比如“私”、“畏”、“有求”均在文中出现三次,相互照应。三是时间照应,比如第一段中的“朝”、“旦日”、“明日”、“暮”构成照应关系,第三段中的“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相互照应。四是人名照应,比如第一段中的“妻”、“妾”、“客”相互照应,“城北徐公”人名的出现与人物的出现也相互照应。五是事件照应,比如齐威王“纳邹忌之谏”与“纳群臣吏民之谏”相照应,“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结果照应了邹忌进谏和齐威王纳谏。明晰的线索、清晰的结构、前后的照应,让文章叙事结构呈现严谨之美。
㈢描写人物的语言美。这篇文章描写人物的语言,既简洁传神,又善于铺陈,现品读一二。先说简洁传神。全文只有三百四十三个字,但却准确地传达了出场的每一个人的特点。比如写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用“窥”,将人物暗自、私下品评自己容貌的内心世界传神地表现出来。而“孰视之”则将邹忌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的神情和反反复复做比较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再如写齐王,用一个“善”就将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了出来。从这个字中,我们至少能读到如下几点信息:第一,齐王高度认同邹忌的进谏,在听的过程中,就已内心澎湃,在听完之后,便脱口而出一个字“善!”第二,“善”是一个单音节句式,单音节句式表达简洁、干脆、利落,表达感情强烈,态度鲜明。第三,齐王因内心激动,高度认同,态度鲜明,便立即付诸行动,于是有了“乃下令”。文章写“妻”、“妾”和“客”,各只有一句话,但都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心理。写妻子回答的句子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的是一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两句话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赞美的语气,写出妻子“私我”之情。写妾回答的句子是“徐公何能及君也”,用的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高度肯定“我”之美,写出妾顺从、畏怯的心理。而写客回答的句子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否定陈述句,语气较弱,相对妻“私我”、妾“畏我”,客仅仅是“有求于我”,所以客人的语气要平淡的多,只是一种应酬的态度。再看铺陈渲染。铺陈就是通过反复叙说,达到渲染强调之目的。这篇文章的铺陈很多。比如邹忌比美时的“三问三答”,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三句问话和三句回答,渲染“我”受蒙蔽之深,突出邹忌的“思之”,为下文邹忌进谏做铺垫。再如作者三次写不同人“私”、“畏”和“有求”的心态,句式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铺排强调了“王之蔽甚矣”。又如,齐威王下令中的“三等赏赐”和进谏中的“三个阶段”也是铺陈。这些铺陈,均用三句,构成排比,句式同中有异、整齐中有参差,构成了《战国策》纵横恣肆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技法、清晰严谨的叙事结构和精练传神的语言描写,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应该成为我们接纳的宝贵财富。
2013年10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