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 正文

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997

概要: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在刚刚结束“文革”不久的改革开放初期,仍是立足于社会和作者旨趣进行解读;情感的解读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允许多种解读结果的存在显示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但这一阶段的解读仍存在着从阶级观念出发进行分析的情况。不过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活跃,阶级观念逐渐淡化,开始更关注人性。(四)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中的《背影》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计乃至学习评价的参与,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对人的发展的重新确认。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于阅读,更是强调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于是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首先学术界对其有了一系列新的解读:有观点认为《背影》意在推翻旧时代父亲形象,塑造全新父子关系,重建本真父子之伦,表现平等亲子之情。因为父亲形象的严厉性正是这种具有绝对权威的父权的体现。《背影》塑造的充满慈爱温情的父亲形象,正是对传统严父形象的颠...
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在刚刚结束“文革”不久的改革开放初期,仍是立足于社会和作者旨趣进行解读;情感的解读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允许多种解读结果的存在显示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但这一阶段的解读仍存在着从阶级观念出发进行分析的情况。不过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活跃,阶级观念逐渐淡化,开始更关注人性。

  (四)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中的《背影》

  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计乃至学习评价的参与,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对人的发展的重新确认。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于阅读,更是强调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于是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首先学术界对其有了一系列新的解读:有观点认为《背影》意在推翻旧时代父亲形象,塑造全新父子关系,重建本真父子之伦,表现平等亲子之情。因为父亲形象的严厉性正是这种具有绝对权威的父权的体现。《背影》塑造的充满慈爱温情的父亲形象,正是对传统严父形象的颠覆。还有的观点认为《背影》应理解为儿子对父亲的深刻理解与追悔。这种观点主要认为从与父亲在车站送别到阅读父亲的来信,这八年里朱自清已为人父,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体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深刻理解,等等。

  然而在鼓励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类似于“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解读。

  三、不同时期的解读引发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对《背影》主题的解读过于强调阶级斗争、政治分析和思想教育,那是对《背影》所做的牵强的解释,是对语文的背离,对人性的漠视。语文课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不应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语文人文性质的提出,对文本进行多样性解读的确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但是学术研究中出现的观点就能全盘进入到教学中去吗?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的阅读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篇课文怎样读,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侧重哪些方面的再创造,教师应预先有个大体的考虑,而不能过于个性以至于解读得无边无际。

  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倾向。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就是脱离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多元解读并非信马由缰、任意驰骋的“解读”,个性化也不是不受作者、作品制约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非就是可以轻视借鉴他人的智慧。由此可见,虽然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解读中对文学的背离,对语文的背离,对人性的背离仍然存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反思,继续探求,继续努力。

  总而言之,《背影》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除了它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的人间永恒的父子亲情之外,更在于它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我们对其解读的宽度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这也可能就是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姚麟园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王荪,张晓云.重新探析《背影》的文化意蕴与艺术魅力[J].教学与管理,1997,(1).

  [5]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

  [6]段崇轩.走近父亲[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7]宋丽丽,易华.《背影》“解读”之解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8]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J].名作欣赏,2003,(3).

上一页  [1] [2]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