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材的使用效果
在课标教材的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师的选择是偏向正面的(认为容易的比例31.25%要高于认为难的比例25.19%)。对于与生活联系的情景设置,教师的选择也是偏向正面的(认为容易的比例29.12%要高于认为难的比例16.57%)。
对于学生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教师的选择则是偏向负面的(认为不好组织的比例分别为37.5%和29.73,高于认为容易组织的比例20.51%和23.28%)。农村教师和普通中学的教师对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倾向于不容易组织。教师教龄越长,也倾向于探究活动不好组织。
3.教材使用的总体感受
从教材使用的总体感受来看,教师普遍感觉工作量加重(80.33%),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认为加重的比例49.01要远高于认为减轻的比例23.15%),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认为下降的比例38.07%高于认为提高的比例21.72%)。重点中学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比例(55.94%)要高于普通中学(45.85%)。
总体而言,教师对课标教材的满意度正面、负面的评价各半(满意的比例为50.19%,不满意的比例为49.52%)。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教师对课标教材的满意度在下降。
4.教材的适用性
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教师认为课标教材是适用于所教学生的,认为基本适用和适用的比例为56.06%。但同时也应看到,还有43.94%的教师认为教材不适用,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城市和县级教师认为教材适用的比例(平均为58.51%)要高于乡镇教师(52.22%)。重点中学教师认为教材适用的比例(62.14%)要高于普通中学(53.03%)。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认为教材适用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教材适用于城市还是农村涉及教材公平性的问题。从统计结果来看,超过2/3的教师认为教材适用于城市,1/4的教师认为农村城市都适用,仅有5.76%的教师认为适用于农村,说明教材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随着教师学历的增加,认为城市农村都适用的比例在增加,说明教师学历对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有影响的。
四、对一些问题的讨论
1.从第一部分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来看,被调查教师的学校所在地和学校类型和我国初中学校的分布情况是基本一致的(城市、县级、乡镇教师的比例分别为44.43%、23.84%、31.73%;普中中学和重点中学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5.79%和34.21%),教师教龄、教师学历也符合我国目前初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龄在20年以下的教师占75%;98.04%的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超过3/4的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我们看到,教师任教的班额普遍偏大(班额在50人以上的占77%强,在60人以上占41.82%),这势必会对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的实施造成影响。前面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2.从调查结果看到,教师普遍认为课改以来教师负担、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应当说,这与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违背的。事实上,影响教材实验的因素非常复杂,从我们的教材回访、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到,受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时是对大纲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取并集。这样一来,虽然实际授课时数远远超过了课程计划的规定(周课时在6及以上的占76.39%),但教师仍然觉的课时不够,这也势必造成教师负担、学生负担加重。
3.从调查结果看到,使用新课标教材后,教师普遍认为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降低,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通过调查也看到,对于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教师认为提高效果并不显著。事实上,由于班额普遍偏大,以及受升学、考试等的影响,虽然教师认可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加强启发性及探究性的处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落实,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讲、练”的教学方式上,这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4.从调查结果看到,教师教龄对很多问题都有影响。并且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教师对教材的认同度在下降,对于教材的使用效果的评价更倾向于负面。当然,这与老教师更加熟悉老大纲教材,愿意按自己熟悉的方式教学,不愿意接受新的课标理念等有关。但是,从另外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反思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在保持教材体系结构严谨、语言清晰规范、注重双基和三大能力的培养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改进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材编者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5.对于教材是适用于农村还是城市的问题,多数教师认为教材适用于城市。这说明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城市化的倾向。我国广大人口在农村,教材编者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在选材上上、在设计教学活动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