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改变观点 以人为本
教师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对于传统教学的的利弊,在这里就不再贅言,许多教师也在不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本人只想强调:教师自身的音乐欣赏教学的观点对教学的探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欣赏者是学生不是老师,欣赏的是音乐不是架式结构,音乐教育的结果是提高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会唱什么歌了,知道这是什么曲子了,而是讓學生自己具有鉴赏音乐的能力了,要注重欣賞过程。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外界如是说,中国培养的是“音樂技術师”,外国培养的是“音乐家”。確實,有些教师在欣赏教学时,一般先讲曲式结构,分段拆解,逐层分析,在复听全曲,或教师在听全曲时,作提示性“朗读”,学生们美其名曰“配乐语文课”“音响解析课”。
一音乐教育工作者高龙章的一篇文章写的很有啓示,他说,当你欣赏美女林戴玉,不是暮然间一睹芳容,顿觉出一脉可怜、可爱、若即若离,娇滴滴、愁丝丝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美感,而是用外科大夫的手法照林妹妹小肚子“哧喳”一刀划下去,破开来,给围观的“群氓”做学术演讲:这是林妹妹的肝儿、肚儿、肠儿、心儿,尤其是这块害了晚期结核的肝片.........天哪,你即使再将林妹妹缝合复原,谁还有胃口再顾盼这小美人了?文章中还提到季先生这样的观点:"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或耳听一段音乐,并不象西方学者那样,手握解剖刀,把艺术品或音乐分析解剖的支离破碎,然后写成連篇累牘的文章,使用了不知多少抽象名词,令读者如醉入云里雾中,最终也不得要领.。"对欣赏者来讲,关键问题还不在于不的要领,而是颠倒了欣赏者用耳朵听赏音乐的程序,败坏了体验音乐底最佳心理状态,甚至在、产生可怕的腻烦心理,不惟不觉得其美,反会"谈虎色变".道了胃口,审美又从何谈起?高龙章先生的文章中還有一例子:中国人都喜欢《红楼梦》,又有谁在阅读《红楼梦》前必得请红学家先将三天《红楼梦》的结构才具备阅读的资格,才能爱读,甚至痴迷.普通学校音乐教师面对的学生是要在一种不一定说清道理,但滴滴、丝丝沁人心脾甚至荡气回肠的美感愉悦中欣赏音乐的。水破坏了这个特殊的艺术氛围,蛮横的塞入一堆非音乐的说教,把人类的审美压缩进一种学问式的樊笼中,誰就是不合格的音乐教师,他是有意将学生赶出音乐的乐园。(大部分摘自高龙章《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怪论”》)
音乐欣赏沒有標準答案,音樂教師應當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去想像,以提高他們習慣性運用自己的創趙性思維。在上課中,我們可能會踫到這樣的學生,曾有《百鳥朝鳳》欣賞課,一學生聽後說:老師,這曲子真難聽!老師啞然,因爲在上課前,老師介紹說:這是一首優美、動聽、有趣的曲子。可現在遭到了學生的反駁,老師於是很是生氣,認爲學生故意搗亂。其實,欣賞課老師和學生都應成爲欣賞者,老師和學生應共同探討樂曲,優美或難聽都應是個人的感受,不能強加給別人。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音樂,形成自己的欣賞風格。教師在教學時,除給學生一些提示、啓發以引起學生更深入音樂的興趣外,應盡量用交流者的姿勢來完成音樂教學。許多教師認爲課堂上讓學生組成小組交流討論後,再與教師交流討論的教學方式的效果很好。不妨,音樂欣賞課也可一試。
音樂教師只要有了正確的欣賞觀念,就能更好的組織好課堂教學,完成學生的美育工作。
上不好课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观点外,有些老师还认为现在的教材不利于他们的教学。诚然,现在的教材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但不少关心音乐教学的人正在不断努力的进行探索,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音乐教师,也就应该在自己认为不合适的地方进行探索式的改变。
5.因地制宜 运用教材 形成地方特色
音乐教师与教音乐教学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中一本书,它并不是唯一的,由国家编订制的教材就象缝衣服的一根线,至于如何把花绣成、绣好还要看教师如何从多方面取材。
我认为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以教育部编制的教材为主线,自己适应性的、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新颖性的组编教材。
说到音乐教学,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社会流行音乐,前面已经讨论过,本人认为只有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才可以引导学生从停留于感官、娱乐的浅表层面的品味中,提高到用审美的视角再去选择喜好的音乐,
6.创新课堂 拓展学生思维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声音艺术,他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也不分对与错,所以,现在的音乐教学应该打破教师对教材正确答案的“盲从”、打破学生对教师的“盲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要老师挂在嘴上的艺术,而是要自己用耳用心创造出的艺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理解说“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问、自己去说,这就要教师设计好课堂教学,营造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宽松氛围。
记得有这样一堂欣赏《梁祝》的音乐课,教师以故事进行导入:草桥结拜、三载同窗......”然后用委婉动听的语言边描绘边放多媒体制作的画面,罗列了曲式结构等等,一堂课下来后,调查学生,结果却是:印象最深的是梁祝生离死别的故事,制作精美的画面,惟独音乐本身不被大多数同学注重。所以希望教师教学时将音乐放在重位上,把音乐还给音乐欣赏。许多外国朋友喜欢听《梁祝》,但他们知道梁祝故事的可能没有几个,也有的是在听后才打听出他的背景资料的。建议在欣赏《梁祝》时,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听完全曲后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交流情况讲解音乐的内容,也许他并不正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学生自己动脑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了交流,然后再于教师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介绍在音乐有关知识时也最好加上:这是教师自己本人对音乐的掌握和理解,不要先入为主的无形中强加给了学生,以至于嵌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我们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音乐的主旋律、大小提琴所朔造的形象以及曲式结构等等问题,把问题统统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末了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动作、美术画面、文学语言等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可能你会说,这样学生就可能不能正确的理解音乐,但是不久以后你会发现,学生理解音乐的水平提高了,对,就是这样的。如果是你将音乐所涉及的背景、结构讲诉给学生,那学生的理解再正确,也不过是你告诉他的。记得有一个学生说梁祝这个曲子的结尾不够意味深长,要是换成悲剧结尾式的音乐,更能加深音乐对社会的控诉。这是书上没有的,也是我事先没预备的,但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不同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对一切怀疑,才能创新,才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才能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