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 正文

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341

概要: 记者:死于难产? 张宝章:难产去世了。 记者:孩子留下了吗? 张宝章:没有。 记者:母子双亡,那这个打击太大了。 字幕: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 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倚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摘自《沁园春》 张宝章:在他夫人去世三个月以后,也就是康熙十三年的9月9号的前三天,就是9月6号,也写了一首诗,为什么写诗呢?他就是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夫人淡衣素服,执手哽咽,跟他说了很多话,临走的时候,赠给他两句诗,这诗的意思就是愿做天上月,年年向郎圆。 记者:也就是说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一年至少有12次可以向我的夫君,希望每个月来看一次你,就这意思? 张宝章:对,他做梦里边,夫人讲了这么两句话。他醒了以后一想不对呀,我的夫人是从来不写诗的,这就使他对自个儿的夫人的思念特别地浓重,而且当夜大哭一场,写了一阙词叫《沁园春》,就专门记述梦中和夫人相见,和他对夫人的思恋。 串场2:纳兰性德所有凄美悱恻的悼亡...
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记者:死于难产?

    张宝章:难产去世了。

    记者:孩子留下了吗?

    张宝章:没有。

    记者:母子双亡,那这个打击太大了。

    字幕: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

    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倚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摘自《沁园春》

    张宝章:在他夫人去世三个月以后,也就是康熙十三年的9月9号的前三天,就是9月6号,也写了一首诗,为什么写诗呢?他就是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夫人淡衣素服,执手哽咽,跟他说了很多话,临走的时候,赠给他两句诗,这诗的意思就是愿做天上月,年年向郎圆。

    记者:也就是说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一年至少有12次可以向我的夫君,希望每个月来看一次你,就这意思?

    张宝章:对,他做梦里边,夫人讲了这么两句话。他醒了以后一想不对呀,我的夫人是从来不写诗的,这就使他对自个儿的夫人的思念特别地浓重,而且当夜大哭一场,写了一阙词叫《沁园春》,就专门记述梦中和夫人相见,和他对夫人的思恋。

    串场2:纳兰性德所有凄美悱恻的悼亡词,都是为卢氏所作。其中一首《蝶恋花》中有这样两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用得是《世说新语》中荀奉倩的典故:荀奉倩和妻子感情甚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下来,当时正是寒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这样不知做了多少次,但深情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也因此病重,很快随妻子而去。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里被当做一个反面教材,认为荀奉倩溺惑于儿女之情,不足为世人所取。但纳兰性德却把这个典故用在了自己的词作中,显然在他看来,荀奉倩是个至情至性之人,深情可嘉。纳兰性德进入仕途

    字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解说5:纳兰性德还是步入了仕途,尽管他此时文名已著。纳兰性德是进士及第,本应进入文官系统,但没有想到的是,他被委任的竟是属于武职的三等侍卫。在康熙皇帝看来,纳兰性德的出身,正是御前侍卫的上佳之选。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就是从侍卫做起,直至权倾天下,乾隆朝的和珅也是从侍卫起家的。

    记者:年轻的纳兰性德,他和康熙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张宝章:因为我觉得康熙对他的才华是有认识的,比方康熙写了一首诗让他翻译成满文,

    记者:对

    张宝章:而且经常有所馈赠,各种的小礼品,那是很多的。而且无论是到五台山也好,去上泰山尊孔也好,去到江南也好,去到东北去。

    记者:祭祖也好。

    张宝章:几乎全都跟着他。

    记者:都是随驾。

    张宝章:而且还有一次专门派他到梭龙去了解情况。

    记者:探查这个边情是吧?

    张宝章:真实的情况,我觉得康熙对他很重视的,也可能他不太了解这个纳兰性德自个儿深入的思想倾向,可能不一定了解。

    记者:不太了解。

    解说6:纳兰性德要刊刻他的第二部词集了,他为词集取名《饮水词》。禅宗常说佛法之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此时妻子卢氏已逝,只有二十四岁的纳兰性德经历过了生死别离,经历过了漫长而无法排解的忧郁,他将他的心事与思念都寄托在了这部《饮水词》中。这一年是康熙十七年,也是纳兰性德忙碌的一年,他一直都在陪王伴驾。几乎全年的时间,康熙皇帝都在京畿附近巡视,吴三桂七月称帝,八月身死,清军全线反攻,天下已定。

    记者:康熙即位以后,其实康熙当时候面临着满清入关以后,这个政权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如果这个瓶颈过不去的话,满清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可能就岌岌可危。重要的这个瓶颈其实就是如何对待汉族文化。如何对待汉族的儒家的这个传统,如何对待汉族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这个是康熙当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整个满清的这个王朝,在整个中国的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就是要出现大问题了。所以康熙他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予以解决,包括到孔庙去祭孔,到泰山去朝拜泰山。包括六下江南,他六下江南做很多事情,其中重要的事情,因为主要的汉族知识分子大本营在江南,他要到那个地方去笼络江南知识分子的人心。那么在这个上头,是不是纳兰性德一家,特别是明珠的这方面的这种见解,包括对汉族文化的这样一种认同和崇扬,符合了康熙的这样一种政治需要?

    张宝章:是这样,因为你满族起兵从白山黑水之间出来,就是你很彪悍,你武装力量很强,你把整个中国可以打遍,但是你要想统治它,那光靠武力是不行的。

    记者: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张宝章:对。

    串场3: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康熙皇帝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消息一出,天下骚然。早在唐朝,就有了博学宏词科这个名目,是在进士及第的读书人当中再做精选,谁要是考中了这一科,那就等于是进士中的进士,状元中的状元。到了宋代,博学宏词科虽然延续了下来,但因为太过难考,关注的人也不多。及至元明,基本就是进士科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今博学宏词科改称博学鸿儒科,名份更见尊贵,但用意并非“精选”,恰恰相反,考试的门槛很低,目的是网罗当时有一定知名度的在野人士。博学鸿儒科一开,各地官员纷纷荐举名流,这当然是一种压力,拒绝岂不是公然与朝廷作对嘛?恩威并施之下,这年年底,各地的名流云集北京。同在京城,同样的一群人,交叠着两个世界的生活。影响政局的是博学鸿儒科考试,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却是渌水亭的诗词唱和。举国首屈一指的文人才子都聚焦在了纳兰性德的渌水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