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案例主题:文言文是历史和文学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信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几年来,根据二期课的要求,初中文言文的数量不断增多,初三中考古诗文多达六十余篇。这样,对于古文知识相对欠缺,同时又处于中考压力下的初三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感觉困难重重,古文知识显得深奥难懂。所以,在初三这有限的时间内,我尝试着用有效的方法复习文言文,并且让课堂充满乐趣,又学到了知识。二、案例过程《初三文言文点击》中,古诗文共汇集了六十篇,古诗三十五篇,古文二十五篇。古诗由于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并且学生从小就当儿歌背诵。这样,我就利用早自修的十几分钟时间讲解一首,当天就可以背诵出来。需要耗时耗力的是篇幅较长的文言文。由于有些文章较长,古汉语知识难懂,在复习时就要找出学生们的兴趣与某些古文内容的结合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然后按我的复习思路把他们带入美丽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岳阳楼记》、在这里读《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学习《扁鹊见蔡桓公》、说《曹刿论战》、说《愚公移山》。 在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首先声情...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案例,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一、案例主题:
文言文是历史和文学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信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近几年来,根据二期课的要求,初中文言文的数量不断增多,初三中考古诗文多达六十余篇。这样,对于古文知识相对欠缺,同时又处于中考压力下的初三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感觉困难重重,古文知识显得深奥难懂。所以,在初三这有限的时间内,我尝试着用有效的方法复习文言文,并且让课堂充满乐趣,又学到了知识。
二、案例过程
《初三文言文点击》中,古诗文共汇集了六十篇,古诗三十五篇,古文二十五篇。古诗由于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并且学生从小就当儿歌背诵。这样,我就利用早自修的十几分钟时间讲解一首,当天就可以背诵出来。需要耗时耗力的是篇幅较长的文言文。由于有些文章较长,古汉语知识难懂,在复习时就要找出学生们的兴趣与某些古文内容的结合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然后按我的复习思路把他们带入美丽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岳阳楼记》、在这里读《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学习《扁鹊见蔡桓公》、说《曹刿论战》、说《愚公移山》。
在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笔下的这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然后抓住关键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讲述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反映当时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对于背诵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办法。先让这些同学掌握全文的结构,从简单内容着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按照渔人发现桃花村→进入桃花源→走访桃花源→辞别桃花源的过程画一幅图。有一个平时背功不太好的同学把全文内容无一遗漏地画了出来,这时我让他看着图背,很快就把这篇文章背诵出来了。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复习即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习热情。
在复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时,由于篇幅较短小,全文仅两三百字,内容也容易掌握。那么,我就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习了此文得到了什么启示和扩展迁移上。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复习训练使知识拓宽,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等人的四种不同的寻找落入水中石兽的方法,其中老河兵的方法既有经验理论分析,又根据事物不同的特性,区别不同对象、环境、条件,做出具体的分析,得出了看似有违常理却合乎科学的判断,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做任何事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要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启发学生的联想,老河兵的论断与物理学科中的“力学”有一定的联系。这正是让学生们认识学科与学科之间是触类旁通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的好方法。
对文言文的复习,更需要学的实、学的活、从课内向课外迁移。
所谓“学实”,就是要掌握文言文中的知识,初中常见的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等等。对这些常见的文言知识要有牢固的积累,要学活,就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准确把握关键词句并准确理解归纳表述,联系语境把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和解题的实践中去。例如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而已,也就是甲等于乙,这两个字就是通假字。如《愚公移山》的“反”同“返”,《桃花源记》中的“要”同“邀”。又如,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但文言文中单音词比较多,同一个词不仅有几种解释,并且词性也不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作何解释,要仔细琢磨、推敲、恰如其分。例如“居”有“居住”、“停留”、“过了”、“相处”等意义。《扁鹊见蔡桓公》中“居十日”,译为“过了”,《弈喻》中“于今人居”中,译为“相处”,《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译为“停留”。一词多义现象如何解释,不可机械套用,应当根据语境做出具体准确的解释。
再如,古今异义现象,有些词的意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去”在古汉语中译为“离开”,而现代汉语中是指“到什么地方去”。两者的意思完全相反。《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中“谢”译为“道歉”,而现在是“感谢”的意思。学活,就是学好、用好,运用知识解题的方法。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又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游刃有余了。
初三语文质量调研卷中的课外文言文第16题“对宋太祖给大臣赐金帛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在评讲时,我给了三个答案:1知错就改,从谏如流。2、宋太祖口是心非。3、帝王害怕史官秉笔直书留下骂名。这三个答案让学生区别哪一个更客观、更准确。在分析过程中,反复读,字斟句酌,最后多数同学认为第一个答案更符合文意,并且从文中找到了依据。“宋太祖亟见之”的“亟”字,有“急忙”之意,正是这个“亟”字反映了宋太祖还是把大臣的事放在心上,并没有怠慢大臣。这就证明了宋太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如果联系历史,宋太祖也可谓一代名君。通过咬文嚼字,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最近又上了一堂课外文言文的复习,短文叫《躁急自败》。这篇文章讲的是明末清初有个文学家叫周容,有一天他要到蛟州城去,他叫书童用两块木板把书夹在中间,挑着跟在他的后面。太阳快落山时,周容望望蛟州城还有二里多路,就问一个摆渡的人:“我到城门时,城门会关吗?”摆渡的人看看小书童说:“慢走城门还开着,快走就关了。”听了这话,周容很生气,以为摆渡的人在戏弄他。两人急忙继续向前走,由于走的快,书童摔了一跤,书散了一地。等书童理好书,走到城门口,城门真的关了。这时,文学家周容悟出了摆渡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让同学们读后提炼文章的主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读了两变之后,陈佳慧同学马上联想到学校召开的一次运动会,有一个项目是带球过障碍跑,我们班上场四个人,第一个人拍着球出发时速度较慢,但是,他稳稳当当地到了终点。到了第二个人带球跑时速度非常快,可是,没跑几步,由于速度太快,球就偏离了跑道,等他把球捡回来,其它班级的队员都到了终点。由于我们的急于求成,反而以失败告终。由此,同学们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这次运动会的失败,正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学们说:“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知识。这节课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三、案例反思
文言文的复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多了,运用也就自如了。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现在年代久远,又涉及许多历史知识,尤其文言实词都是难点,今后还需不断摸索新的,有效的复习方法。
2008年1月20日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