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实践例说» 正文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实践例说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267

概要:生2:桃花源里的人们丰衣足食,民风淳朴,招待客人有酒有肉。生3:大人们都在田里劳动,老人和小孩在家玩。他们有说有笑,生活非常幸福。生4: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犬相闻,很寂静。生5:我没有写。师:为什么呢?生5:我家以前很偏僻,平时玩的人很少。我感到桃花源这样的地方肯定没有意思。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他觉得桃花源里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你们认为呢?(结果有不少同学都举手赞同这个看法)师:我们先撇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谈谈各自的家乡怎么样?每个人都要讲家乡中好的现象,只准讲一点。(学生思考后)还是请这位同学先说。生5:我现在的家就在学校的对面——下山脱贫,像住在城里一样。生6:我那里的土地也被征用了,大家都住进了新房。我爸爸说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生7:我那里有各种活动区,比如老年人活动室、读书室、青年之家等。生8:我那里建起了敬老院,还有大的幼儿园。生9:我那里有宽阔大田野,光水果就有1000多亩。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真为农村新气象而感到十分欣喜。在同学们发言的时候,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说到敬老院、幼儿园、活动室时,老师就想问大家,桃花源里的人们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精...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实践例说,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生2:桃花源里的人们丰衣足食,民风淳朴,招待客人有酒有肉。
生3:大人们都在田里劳动,老人和小孩在家玩。他们有说有笑,生活非常幸福。
生4: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犬相闻,很寂静。
生5:我没有写。
师:为什么呢?
生5:我家以前很偏僻,平时玩的人很少。我感到桃花源这样的地方肯定没有意思。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他觉得桃花源里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你们认为呢?(结果有不少同学都举手赞同这个看法)
师:我们先撇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谈谈各自的家乡怎么样?每个人都要讲家乡中好的现象,只准讲一点。(学生思考后)还是请这位同学先说。
生5:我现在的家就在学校的对面——下山脱贫,像住在城里一样。
生6:我那里的土地也被征用了,大家都住进了新房。我爸爸说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生7:我那里有各种活动区,比如老年人活动室、读书室、青年之家等。
生8:我那里建起了敬老院,还有大的幼儿园。
生9:我那里有宽阔大田野,光水果就有1000多亩。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真为农村新气象而感到十分欣喜。在同学们发言的时候,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说到敬老院、幼儿园、活动室时,老师就想问大家,桃花源里的人们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活动方式吗?
生10:我想,他们也许会对对山歌……
生11:我想,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姑娘们一边唱歌,一边摘茶叶……
生12:我想,小孩也一定在上学吧……
师:够了,还有比这更动听的话吗?我深深地被同学们想象中的桃源村陶醉了!他们不仅丰衣足食,而且生活中充满和谐、温馨的人文色彩,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全面小康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吗?
上述教学片段,表面上是对桃花源避而不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周边生活的感受,感悟生活在桃花源的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个教学过程是种创新,它打破了教参注重桃花源“丰衣足食”和“民风淳朴”的界限,把时代倡导的精神引进了文本。让学生领悟到,“丰衣足食”和“民风淳朴”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深深扎根在人民中的对温馨、和谐的小康社会的追求,而这正是桃花源最值得人羡慕之处。
为避免“庖丁解牛,不见全牛”的肢解式文言文教学,笔者认为要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性操作,要从言语体式的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到对整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综合。文言文教学,要强化人文精神,发扬意会性阅读的优良传统。要让新鲜的现实生活走进文言文本,从而提高学生感悟文言文的能力,欣赏到文言文中所表现的人的美。《桃花源记》的这个教学片段,基本实现了这种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文字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学习语文的关系。夏丏尊在《阅读什么》一文中,就要求把读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十分欣赏学生会读“无字的书”。这“无字的书”,指的就是生活这本大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学生要捕捉到新的兴趣点,是要靠老师及时把握创新时机的。教师特别要充实被自然和美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培养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漠然反应,教师应该换换教学思路,用生活经验去“创新”他们的思维。这样,就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作为课程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坚信,虽然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制,然而,如果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原创性理解,那么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实现教学创新,也完全是可能的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曹洪顺《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1期。
3、郑逸农《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8期。

上一页  [1] [2]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