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与课程的反思» 正文

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与课程的反思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129

概要:上海崇明民本中学 吕 波江泽民同志曾经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正因如此,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必考题;而诗歌也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首先通过几个反思性案例的片断来反思诗歌鉴赏教学以及诗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案例片断一:在让学生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上与...
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与课程的反思,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上海崇明民本中学 吕 波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正因如此,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必考题;而诗歌也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首先通过几个反思性案例的片断来反思诗歌鉴赏教学以及诗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性案例片断一:
在让学生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上与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学生有的说此诗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说是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有的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准确把握住: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到:学生对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对李清照诗歌创作的特点知之甚少.经过调查,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们只在初中学过李清照的一首诗歌,即诗人的早期的一首小令《如梦令》,而初中对诗歌的要求仅限于背诵与默写上,老师与学生对诗人都不去做更多的介绍与了解.而高中课本对诗人根本没有涉及,虽然李清照是诗歌史上,尤其是宋词史上不可忽略的有着卓越成就的代表诗人.(据此我做了一下调查,发现中学课本中,没有入选元稹,柳永,秦观,王实甫等大家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的一个遗憾.
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 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之后,我让学生欣赏诗人的《渔家傲》并就此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掀起了该课讨论的第二个高潮.有的同学说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诗歌的意境是凄凉忧伤的.有的同学说诗中描写了梦境,描写了与天帝的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浪漫的情怀,并以此认定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尽管学生讨论的热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从具体的诗歌中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该诗的内容是什么 2,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几点:1,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 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这样,明确了:该诗一反诗人婉约的风格,具有阔大,奔放而豪迈的意境.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反思性案例片断二:
在与学生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的时候, 提到:"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设想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明确诗歌鉴赏要抓住重点词语,把握意象.许多学生起初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有的同学不知"折柳"为何物,也有的同学把"折柳"理解为动词.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于是,我告诉学生,有资料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同时,"柳"又与"留"谐音.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把握了"折柳"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旨.所以"折柳"是诗歌的关键.不想"一波未平,一波有起",有位同学站起来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折柳"不应是诗歌的关键,而应该是"闻"字.我闻言心中一动,让他说明理由.他回答:诗中第一句"玉笛暗飞声",第三句"曲中闻折柳"等都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听笛的景象,而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是从"闻"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闻"字才是诗歌的关键.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大胆质疑的学习态度.并强调了诗歌鉴赏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与课程的反思》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