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有机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开始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则更短。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想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激发学生新的兴奋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动手就是一种乐趣,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操作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激起兴趣,把学习知识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隐藏在儿童身上的潜在动力,使学习具备内驱力。
例如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内容时,因为它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决定以此为基础,把数学学习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从简单的统计扩充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调查统计项目学习计划,选一些学生喜欢的,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打开思路,一下子想出了十几个调查内容。有的说调查天气情况,有的说调查课外活动情况,有的说调查家庭人口情况。最后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活动。下面是这个统计表的栏目设计:
课外活动调查情况
项目 |
拍皮球 |
跳绳 |
踢毽子 |
踢足球 |
打乒乓球 |
一共 |
人数 |
他们制订的统计表虽不够完善,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孩子们利用课间、中午、放学后的时间开始活动了。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理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1、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有助学生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
例如,在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什么叫做不够减,什么叫退位,怎样退位,如何计算,通过操作小棒,就能化难为易,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前先复习不退位减法25—4,学生很快说出25—4可以直接从个位5里去掉4得1,1与20合成21,然后把“4”改成“7”,引到新授的课题中:“现在要拿掉7根,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5—7不够减了。”随即老师问:“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动手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忙:拿出一捆小棒打开,退一做10与5合成15,这样个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有的学生在打开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三根与个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进而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的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的。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就会用刚刚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2、 动手操作能揭示规律,易于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和合,在6的分与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
先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分成左右两堆,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
2
组成1 1,再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两人要分得不一样,通过相互交流发现有四种:
5 5 5 5
1 4 2 3 3 2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