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数学学习数学课堂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正文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08-22 12:40:42]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数学课堂   阅读:8899

概要:(1)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数学学习。如教学“搭配”一课时,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境:学校要出校报,校报上要插入几张图片,现在有五张照片(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可校报编辑说只能选两张,你认为可以怎样选?学生根据实际作出选择:认为选一张唱歌和一张跳舞的比较合理。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使学生的讨论集中在 “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上,学生在初步感悟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应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开放性可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思考性就是任务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任务中,教师可以伴随着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分之市和经验进行新的学习。但线索不等同于程序指令,即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一个个具体步骤。如教学“消元问题”时,我们首先创设了一...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标签:数学课堂大全,http://www.suxue6.com

  (1)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数学学习。如教学“搭配”一课时,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境:学校要出校报,校报上要插入几张图片,现在有五张照片(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可校报编辑说只能选两张,你认为可以怎样选?学生根据实际作出选择:认为选一张唱歌和一张跳舞的比较合理。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使学生的讨论集中在 “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上,学生在初步感悟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应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

  开放性可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思考性就是任务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任务中,教师可以伴随着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分之市和经验进行新的学习。但线索不等同于程序指令,即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一个个具体步骤。如教学“消元问题”时,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去水果市场购买的情境,由学生扮演顾客,提出要买苹果和梨的千克数,教师扮演售货员,马上报出买水果的总价钱。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下表:

  苹果千克数 2 3 6 10 4 5 ……

  梨千克数 3 3 7 2 1 4 ……

  总价 12 15 32 34 14 23 ……

  然后让学生观察下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苹果和梨的单价是多少?”这个核心问题,然后将起确定为探索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必要材料进行研究,教师结合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需要,相应的给予学习支持。

  2.指导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搜集资料,指导学生从各种资料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会学生一些收集资料的表示方式,如图文结合记录式、表格式、影象记录式、剪贴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要善于选择学生收集的资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进行自主性、协作性的探究学习。

  (2)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指导学生掌握“转化”“对应”“变与不变”等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和不变的规律”,联想到“差、积不变的规律”;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等。学生通过联想,产生了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大胆的猜想,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受到了熏陶。

  (3)掌握表达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对学习过程的概括表达方法,使学生能顺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这个过程是回顾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过程。如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过程,或以小组沙龙的形式相互对话、相互质疑,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或借助一些特殊的方式(图文、游戏、表格)等帮助表达……

  3、不断给予支持性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姿身姿、语言语调等姿体语言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这点子真奇妙!”“你干得好极了!”“试试看,也许我们能成功!”等,这种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学生原有的学习行为并引出新的学习目标。

  4.定期开展实地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工厂、农村、社区、科技场所等地,寻找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和现场指导研究的方法、程序等。这种教学的指导方式对学生开阔眼界、通过亲身经历的活动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好处。

  (二)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操作程序

  依据活动时空的差别,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任务驱动下的课前先期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课堂学习以及任务驱动下的课后实践学习。以课堂任务驱动下学习活动为核心,课前先期学习和课后实践活动与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式的大课堂(如图)。

  下面结合“任务驱动下的先期学习”具体阐述我们的实践:

  课前任务驱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任务先行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其实质属于自由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下的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因而,它主要以三个方面的任务展开学习:

  ①收集信息,突出交流,为课堂动态生成服务。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数学信息提供了可能,而这些“任务”又是那么具体、真实,会自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未解决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感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练习课教学之前,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并搜集有关“百分数”的生活材料,并把最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分析

  数学知识的先期学习可做两方面理解:一是课前学生的预习,二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课前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预习,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帮助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同时,任务驱动的预习能使学生领略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增强学习新课的动机,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的意义建构。

  而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的自学,可以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自主了解将要学的陈述性知识,一方面节省时间为需要探究的程序性知识留足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满足学生自我发现的本能,增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们就给学生确立了两个核心任务:“什么叫做比?比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主动建立新知与原认识的联系。从而把原来靠教师的介绍,转变为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的自主建构,原先需要一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20分钟就学习完毕,剩下的时间主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比的应用价值,提高策略水平。

  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以及任务驱动下的课后实践活动的操作,限于篇幅不在赘述。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上一页  [1] [2] 


Tag: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大全数学学习 - 数学课堂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