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从[实验2-l]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
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此时下课铃响了)
师:(布置作业)
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成长袋” 中。
从呼吸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轻松。
用生活中的小经验和孩时的游戏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这个同学回答虽然错了,却给了其他同学启示。生7迅速联想到了给车胎打气,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利用前一单元的探究成果,解决新情况下的问题,活了!
学生又是利用生活经验加以说明,自然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经过情境创设唤起了追求,此时明确提出探究的任务和目的,合乎学生需求,同时也把学生思绪引入新的情境中。采用分组讨论,体验合作式学习,学会相互交流与借鉴。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方案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完善、改进。
该生找出了弊端。
学生有较强表现欲望!
及时评价,肯定其创见!此时,学生觉得已没有问题。
利用该方案做的实验,误差太大!学生感到困惑,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注:实验不准的原因,除生成水和CO2外,由于空气中的O2稀薄时蜡烛就不能燃烧,其实,剩余气体中还含有相当量的O2]。
学生迷惑,思维受阻,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有利于导引思维的方向。
终于明确了这个实验选择可燃物的基本要求。教师及时肯定,同时介绍红磷燃烧的特性,恰到好处。
介绍第二种装置,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l.选择哪一套更好?
2.两套装置有何异同?
把思维的对象由氧气转向氮气等。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刘永舜 点评
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