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典诗文学练堂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 正文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

[04-19 21:54:5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典诗文学练堂   阅读:8172

概要: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明确常见文言虚词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考查能力等级层次为B。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3套试题专门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设题方式主要采用比较式,即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其中每组有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以降低考试难度,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突出实践运用,体现学以致用。但北京卷和广东卷所考虚词的例句全部来自高考文言文选段,没有选教材中的例句;四川卷、北京卷和上海卷是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福建卷、新课标卷和江苏卷则以翻译题型考查重点虚词“以”、“于”和“之”。与2011年相比较,今年虚词“以”考查次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了7处,“之”“其”“而”考查了5处,“于”考查了4处,“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1至2处,北京卷考查的虚词“然”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范围。而“何”“乃”“若”“焉”“也”“因”六...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标签:古典诗文学练堂大全,http://www.suxue6.com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明确常见文言虚词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考查能力等级层次为B。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3套试题专门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设题方式主要采用比较式,即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其中每组有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以降低考试难度,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突出实践运用,体现学以致用。但北京卷和广东卷所考虚词的例句全部来自高考文言文选段,没有选教材中的例句;四川卷、北京卷和上海卷是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福建卷、新课标卷和江苏卷则以翻译题型考查重点虚词“以”、“于”和“之”。与2011年相比较,今年虚词“以”考查次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了7处,“之”“其”“而”考查了5处,“于”考查了4处,“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1至2处,北京卷考查的虚词“然”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范围。而“何”“乃”“若”“焉”“也”“因”六个虚词没有设题考查。为了帮助大家系统有效地做好高考文言虚词的备考复习,现将2012年高考所涉及的13个文言虚词逐一解析如下,以供参考。时间仓促,难免纰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例1: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安徽卷)

例2: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江西卷)

例3: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山东卷)

例4:何以为报 妻卧草中以号 (北京卷)

例5: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广东卷)

例6: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湖南卷)

例7: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使工以药淬之 (天津卷)

例8: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以刘日薄西山 (四川卷)

例9: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浙江卷)

例10: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福建卷)

例1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新课标卷)

例12: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江苏卷)

【解析】例1中两个“以”字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可译为"而"或省略不译。例2 中的“以”均为连词,前者表目的,意为“来”;后者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略不译。例3中“以”,前者为介词,“以……为”意为“让……担任”;后者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例4中的“以”前者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或不译。例5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后者是介词,意为“把”。例6中的“以”均为介词,意为“用”“拿”。例7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意为“用来”;后者是介词,意为“用”“拿”。例8中“以”均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例9中“以”是连词,表因果,意为“因为”。例10中“以”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用来”。全句翻译为:天地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例11中“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全句翻译为: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来谋求国内安定太平。例12中“以”是介词,意为“把”。全句翻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礼遇他,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例1: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安徽卷)

例2: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山东卷)

例3: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北京卷)

例4:遗善为闾里传 为仲卿母所遣 (湖南卷)

例5: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四川卷)

例6: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上海卷)

例7: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广东卷)

【解析】例1中两个“为”均为介词,前者读wéi,是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意为“被”;后者读wèi,意为“替”“给”。例2中“为” 均为介词,读wèi,意为“替”“给”。例3和例4中的“为”均为介词,表被动,意为“被”。例5中“为”前者是动词,意为"成为"“作为”;后者是介词,是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意为“被”。例6中的“为”前者动词,意为“作为”“当作”;后者是介词,意为“替”“给”。例7中“为”均为动词,意为“成为”。

例1: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江西卷)

例2: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津卷)

例3: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湖南卷)

例4: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广东卷)

例5: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江苏卷)

【解析】例1和例2中“之”都是结构助词,意为“的”。例3中“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4中“之”,前者是结构助词,意为“的”;后者是代词,代指“沙洲阻水”。例5中“之”前者是结构助词,意为“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苏涣”。全句翻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礼遇他,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例1: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江西卷)

例2: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湖南卷)

例3:—瓢先生其理学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天津卷)

例4:钦听其论学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四川卷)

例5: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 (浙江卷)

【解析】例1中的“其”均为副词,前者表委婉语气,意为“还是”;后者表反诘语气,意为“难道”。例2中“其”前者是语气词,表反问;后者是代词,可译为“它们”。例3中“其”前者是副词,表推测,意为“大概”;后者为代词,意为“事物”。例4中“其” 前者是代词,代指文中的“陈献章”;后者是副词,表推测,意为“大概”“或许”。例5中“其”前者是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意为“我(自己)”;后者是副词,表委婉语气,意为“还是”。

例1: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山东卷)

例2:玺书至而母适病死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四川卷)

例3: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浙江卷)

例4: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福建卷)

例5: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上海卷)

【解析】例1中“而” 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意为“并且”;后者表修饰。例2中“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意为“却”“但是”;后者表修饰。例3中“而”均为连词,前者表顺承,意为“就”“接着”;后者表转折,意为“但是”“却”。例4中“而”是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全句翻译为: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例5中“而”均为连词,表修饰。

例1: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安徽卷)

例2: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天津卷)

例3:燧谓:“东西各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新课标卷)

例4: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江苏卷)

【解析】例1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对象,意为“向”;后者引进动作的处所,意为“从”。例2中的“于”均为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范围,意为“在”;后者是被动句式“见……于”的一部分,表被动。例3中“于”是介词,意为“对”。全句翻译为: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例4中“于”为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意为“比”或“胜过”。 全句翻译为: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例1:灾民赖之无失所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广东卷)

例2: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浙江卷)

【解析】例1中“所”前者是名词,意为“处所”“地方”;后者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意为“所……的地方”。例2中“所”前者与“为”字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后者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意为“所……的事物”。

例如: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 (江西卷)

【解析】前者是连词,表递进,意为“况且”、“并且”;后者是副词,意为“将要”。

例如: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安徽卷)

【解析】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意为“就”“便”;后者表转折,意为“却”。

例如: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山东卷)

【解析】均为介词,相当于“于”,前者表地点,意为“在”;后者表比较,意为“比”。

例如: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上海卷)

【解析】前者是介词,意为“和”“同”;后者是动词,意为“参加”“参与”。

例如: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上海卷)

【解析】句中的“者”均为助词,前者是“形容词+者”,意为“……的人”;后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

例如:然独好周人急 然其行最著 (北京卷)

【解析】均为连词,表转折,意为“然而”“但是”。

姓名:杨金勇 地址:山东德州宁津一中 邮编:253400


Tag:古典诗文学练堂古典诗文学练堂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典诗文学练堂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