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上“活”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 正文

上“活”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855

概要:摘要:本文首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分析了当今时代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指出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充满活力才能吸引学生,而这种活力源自于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其次,我回顾了自己的文言文公开课《答谢中书书》的设计过程,通过对教学流程的删改增补,突出我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及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后,我反思与分析了自己这次公开课的教学流程,指出了唯有从广度与深度两个角度去分析文本,才能真正发现每一篇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唯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教学的流程合理有效。一、案例背景:与旧版课标相比,新版课标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要求基本没有改变,仅仅是将之与古代诗歌阅读合并在一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其中“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是新旧课标都具备的内容。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承文化离不开文言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但是,与自幼就接受了系统的文言文训练的古代读书人相比,绝大多数的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内容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又如何去感悟与应用。...
上“活”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摘要:

本文首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分析了当今时代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指出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充满活力才能吸引学生,而这种活力源自于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其次,我回顾了自己的文言文公开课《答谢中书书》的设计过程,通过对教学流程的删改增补,突出我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及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后,我反思与分析了自己这次公开课的教学流程,指出了唯有从广度与深度两个角度去分析文本,才能真正发现每一篇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唯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教学的流程合理有效。

一、案例背景:

与旧版课标相比,新版课标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要求基本没有改变,仅仅是将之与古代诗歌阅读合并在一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其中“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是新旧课标都具备的内容。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承文化离不开文言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但是,与自幼就接受了系统的文言文训练的古代读书人相比,绝大多数的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内容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又如何去感悟与应用。为了解决语言上的障碍,我们以往教学文言文常常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解读字词上,以“积累”作为教学的主体,实际上这只是以教师的灌输替代学生的学习,反而让学生与文言文的陌生感与排斥感更强。因为文言文现在已不是常用的文体,学生往往将之视为与生活无关的“僵死”的文字,而我们的教学恰恰需要提炼出文言文上仍然存在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那么如何上活文言文呢?我觉得这需要我们从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今天我们教学文言文,课前的准备往往只停留在几本参考书的范围,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已经不陌生了。因此,内容上的“活”源自教师眼界的开阔。文言文既然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当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我们是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内涵,发现这些内容是老师能否发现文言文活力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增添了许多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意见,这些意见不仅对现代文阅读有郊,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指导重要。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如果我们仍然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谈枯燥的字词,再将名家的赏析堆砌进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种僵化的“讲授与操练”。文言文学习同样需要灵活的方式。

二、案例描述:

本学期,我承担了区公开课《答谢中书书》一课的教学。这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并且许多老师也以此课为题材开过许多成功的公开课。我在暑假期间就已经开始进行准备与设计,我备课的出发点就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我收集了大量与作者陶弘景有关的历史资料及诗文,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描写山水田园见长的诗人的相关作品。通过对照,我发现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就体现在文中所强调的“奇”字上,作者描写“山川之美”的“奇”就体现在他通过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景物,并通过这些动词突出了山水中蕴含的活力。掌握了这一点,也就能够理解本文的独特魅力,同样也能够欣赏同类题材的优秀诗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另一方面,我从新课标“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出发,决定通过不同层次的翻译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沟通听说读写的不同内容,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来。在翻译中,不仅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训练,同时也提高他们对文章的欣赏与理解水平。

期中考试后,我开始在年级中进行试讲。我的具体教学过程就分为三个阶段:先导入,突出“奇”的作用;再围绕“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品析文中写景所用的动词所蕴含的精神,这是全课的教学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入陶弘景的生平,让学生理解其独特的情趣,以相关的诗文作为拓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将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补充进教学的过程中:出于以旧知连新知的目的,在课堂导入时引用《陋室铭》《山中杂诗》《送灵澈上人》等学生学过的文章诗歌来具体阐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含义,以此引出文末的“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让学生来讨论“奇”的含义,由此引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的最后,我补充了陶弘景的生平经历,指出他生活的时代恰恰是南朝最混乱、最血腥的时代,而陶弘景自幼与皇室联系紧密,当目睹了一幕幕争权夺利的惨剧后,对身处的人世才会有了不同的认识。他以“欲界”称呼人间,不仅仅是对佛教用语的借用,也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同时,我又引用了陶渊明的《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与谢灵运的名联“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突出其中动词的使用,与本文的手法进行对照。

[1] [2] [3]  下一页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上“活”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