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诱发”“引爆”作用。引导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示范性引导
在学生百思不解的情况下,需要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要有见地有深度,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源于学生而高于学生。从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角度讲,就是不仅要从已有水平面图出发,又要高于现有水平,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得学生听讲后,不仅在知识是得以释疑,更重要的是在如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方面受到启发,在自学中可供仿效和借鉴。
教师讲整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做专题总结的方法,阅读数学书籍的要求和方法等,都应注意对学生起示范性引导的作用。
(2)例证性引导
为了使学生具体理解某些概念,定律、法则,启发学生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认识。这种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具体化”能力的发展。
(3)展望性引导
展望性引导是对问题的前景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对它发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而把达到这一前景的途径、方法、依据等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当然这是力所能及的)。
(4)逻辑性引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智力活动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机制(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的原理、法则、结构等)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进行逻辑性引导。例如由因导果,即根据条件推测可能产生的结论;执果导因,即根据结论探索所由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除要求学生掌握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规定(下定义),对已知与未知数学的结构;在各个知识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也形成了知识之间的结构的特点,整理一节,几节,一章或几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5)反驳性引导
学生在作业或议论中,常由于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或误解、曲解、片面理解,或是由于乏严格的思维训练,考虑问题欠周密而出现失误。对此,让学生通过举反例给心反驳,说明原先的概括“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因而是错误的,进而启发学生寻找正确完善的答案的要求。
(6)诱误性引导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选编一些题目,制造一些“陷阱”,即含明易错的因素,让学生错了,吃了“苦头”后,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诱发”学生进一步思维,以达到获得深刻而又正确的概念的目的。
(7)探究性引导
当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某一点上出现停滞时,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矛盾现象或线索,提出一些设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富有***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它,思考它,直到在有所发现。这种引导不仅学生的思维不会停滞,而且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思维的形式,不断地由原有思维水平提高到新的思维水平,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同时各种引导又往往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只有灵活地、巧妙地由将各种引导交叉或综合在一起进行,才能收到“引导”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