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深入思考
山西 苗满红
最近初三毕业模拟数学题目中有一道由“有关汶川抗震救灾话题”改编的填空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截止5月25日12时已经62664人死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 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看了这道题目后,我不由的对这道题目产生了了一些想法。
在此之前我们做的模拟语文题目中就曾有一篇阅读理解文“为了奥运,请您文明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那篇文章大致是说有些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批评有些人把凡是与奥运会多少沾上点边的东西都大做文章,挂上奥运的名头,似乎这样做显得很爱国。但我们担忧的是这会不会让人产生“中国有许多人不文明”的结论还有“奥运过后,还用不用再文明一次?”的误导。如果把实际功效放在一边不去考虑,而仅仅是跟着赶风头的话,会不会在光环照耀下产生空虚枯萎的东西?
如出一辙,这份题目也挂上了汶川地震的名头,似乎这样就体现了中考预测试卷的前瞻性,既显得很爱国,又显示命题人的综合素质高超。但我想说的是在考虑了许多应该考虑的东西外,是不是还缺少了对考生做题感受的考虑?这道题目到底给考生留下了什么样的东西?
先不说这道题目是不是非得选用汶川地震的话题来考察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我是说就是非要选用汶川地震的话题来考察,我们是不是也不要选择“截止5月25日12时已经62664人死亡”这个事实与数据?这是数字肯定是准确的,如果向民政部上报非它不可,但作为一个考试题目,我们就非得用这个数据吗?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温家宝总理“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承诺让世界感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心连心,涌现出了那么些感人的事迹。难道我们不会选用截止5月25日12时,总共有多少人在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抢救中脱离了危险吗?不会选用在救灾指挥部的努力下,总共有多少灾民得到多少安置吗?不会选用总共为灾区捐款多少万元的现金和物资吗?我们就非得用死亡了多少人吗?
我不知道命题者是不是为了挂名头而忽视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但我知道这道题目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灾难可怕、面对死亡”索手无策的恐惧心理,而非“面对灾难,相信党和政府,依靠全国人民,坚强生活、重建家园”的信心。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八个年头,那么作为最主要导向的考试评价题目更应该考虑留给学生什么,引导他们思考什么,而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出题是挂上了什么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