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4-46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依据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导墅到镇江的公路长29(),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这样设计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
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 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
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地能力。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华,是有关知识要点的“结晶”,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千米
1千米=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