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体写生
授课时数:36
教学目的和任务:
能正确运用人体解剖知识,理解和掌握人体各主要部分的形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人体运动规律与形体透视变化。
掌握正确的描绘方法,强调掌握不动点、基本形,使比例动态准确,细部刻画时能注意整体。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运用以线条为主或以明暗为主的表现方法,准确地、概括地、生动地表现对象,使作业具有更大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体研究和写生的目的意义。
2、人体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3、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
4、人体写生(含速写)一般画法。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课堂作业评解。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人体写生训练的目的意义
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人类审美观照的对象,又常常是人类自己。翻开美术史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对自己身体形象的研究和表现,几乎有着永恒不衰的兴趣。艺术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大量的人体艺术作品,它们透露和表达着艺术家所处时代的艺术观念与审美理想。所以说,人体首先是一种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艺术母题。
其次,我们的课题即将进人全身人物写生,在此之前,首先获得关于人体形象的深度知识是极为必要的。当我们表现一个全身着衣人物时,为了避免画出的衣着下面缺乏形体内容,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体即是本质。一旦我们熟知了人体,也就掌握了画人的关键。
人体作为造物主的杰作是既复杂又精美的。研究人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关于其造型特点和规律的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与我们的绘画技术同步增长的审美修养。
二、人体的基本构成
上一节我们已了解了人体的基本的比例知识,故不再复述,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人体造型的基本构成。
1、我们可以用“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来简略地概括人体的基本构成。
一竖,形容人体脊柱,是连接头颅、胸廓、骨盆的一根垂直的纵轴。
二横,是指左右肩峰的连线——肩线、左右髋关节的连线一髋线,这两条横线位于躯干的两端,与四肢相连,它们的活动与变化是研究和观察人体动态的关键。
三体积,即由人的头、胸廓、骨盆分别概括而成的三个立方体体积。它们是人体中三个不动的体块,靠脊柱连为一体,其运动也受到脊柱的支配和制约,在脊柱的联动作用下,三个体积会呈现出方向与角度的透视变化,形成人体活动的各种动态。(图2—23)
四肢,即上肢和下肢,分别连接于躯干上下两端,呈上粗下细的锥柱体。
2、人体各部位的摹本解剖构成。(图2—24①~图2—24③)
本单元课应对已经学过的解剖课内容来一个全面的复习,可以针对性地画一些研究解剖的短期作业或速写,加深对人体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的认识和记忆。
三、人体写生的要点
1、人体的结构与运动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人体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
⑴人体的骨骼及关节:人体最基本的结构是人体的骨骼构架,如同建筑的墙体框架一样,是决定人体形态的最为本质的内容。而与建筑框架不同的是,人体的骨骼框架是一个可以活动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活动枢纽,便是骨骼的关节.正是这些关节的相互榫接和楔合,将人体大大小小无数块骨头零件连接为一个可以活动的整体。关节的连接方式呈现为两种基本形态:球窝关节,如肩关节和锁关节;铰链关节,如肘关节和膝关节。这些关节与围绕其四周的肌肉和韧带,共同行使着屈伸、收展和回旋的运动机能,是体现人体结构造型至关重要的部分。
⑵肌肉的生长与活动:骨骼及关节上面附着和覆盖着肌肉,肌肉的收缩牵引了关节的运动。它们根据各自的形态和大小,在关节结构所容许的范围内,展现出各种动作。
肌肉有其生长的规律。首先,几乎每块肌肉都跨越了一个或两个关节,其起点和止点常常分别生长于相邻的两块骨头上,这样才致使肌肉收缩时牵拉起另一节骨骼,产生运动。其次,人体全身的肌肉都是成对生长的,每一块肌肉都有与其对应的另一块肌肉,它们分别行使着屈与伸的运动,被称为伸肌和屈肌。肌肉收缩时外形隆起、膨胀并且变短变硬。肌肉放松时则外形扁平、柔软。第三,人体四肢上的肌肉越靠近上部越大,所牵动的骨骼也越长,比如上肢从手指端到肩头肌肉体积越来越大,下肢从足指端到臀部也是一样。
⑶人体结构的对称性:当人体处于“立正”静止站立时是完全对称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与其对应并完全相同的另一部分。然而人体更多的时候处于活动状态,其对称关系在形态上已发生了改变,因而我们实际常常面对的是一个姿势不对称的对称的人体,这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对称关系的实际存在,特别是对于躯干部,无论对象处于什么姿式,都需结合中轴线和几个相互对应的不动的骨点及其连线的透视变化,找出形体的对称关系。(图2—25)
2、人体与动态
人体总是活动着的,活动着的人体必然呈现为某种姿势,而动态则是表现人体活动姿式的关键,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人体的动态:
⑴体块与动态:前面讲过,人体主要由头、胸廓、骨盆三个不动的立方体块构成。三大体块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观察和掌握人体动态特点的重要内容。当人处在“立正”姿势时,三块体积均衡平行,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上。而一旦人体进入活动状态,这种静止的均衡立即被改变,代之以三体积相互间的扭错、仰合或倾斜,它们的活动形态,完全受脊柱运动的牵连和限制,其范围为:侧面的前屈和后仰,正面的左右倾斜,水平面的左右旋转。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处于某种活动姿势的人体时,首先应从这三个体积的运动关系中去观察和把握其动态特点。重要的是结合头部动向线和人体“二线”,找准三块体积在不同方向不同平面上的透视变化。
⑵平衡与动态:平衡是人体维持自身活动稳定的生理调节机制。决定人体的运动平衡与否的因素为:重心、支撑面与重心线。
重心,即人体重量的集中点。当站立的人体两脚支撑的重量相等时,重心点位于两脚的中间;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重心随之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