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