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述职材料
(20xx年1月)
20xx年,在省委的领导下,在市委一班人和其他几个班子的支持下,我认真履行市委书记岗位职责,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一、坚持成功发展思路,推进经济加快发展
一以贯之地坚持被实践证明和群众认可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加快发展。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2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增长20%;销 售收入325.5亿元,增长15%;利润10亿元,增长34%;税金15.5亿元,增长10%。全市粮豆薯获得历史最好收成,总产量达到129.5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20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 21.1亿元,增长12.2%;市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6.3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9亿元,增长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4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8000元,增 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78元,增长5%。
(一)抓企业。坚持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促进企业数量增加、活力增强、效益提高。实施工业技改项目85项,完成投资16.5亿元。开展了“ 看项目、抓落实、促发展”专项大检查,有力地推进了大项目建设。全年新建和续投千万元以上项目276个,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1个。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区建设顺利推进, 入区项目41个,完成投资28亿元,9个项目建成投产。
(二)抓改革。做到上级有要求的认真落实,上级没有要求的大胆探索,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完成了71户国有企业产改任务,国企改革面累计达到97.3%。接收企业办社会单位163个,接收人员近万人。 免收农业税及附加5.9亿元,兑付补贴6.7亿元。推行了市级领导公务用车改革,市县乡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干部人事制度、政务公开化、财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
(三)抓招商引资。全年共落实招商项目1581个,引进到位资金119.2亿元,同比增长12.8%。中粮集团投资20亿元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落户龙江县,沃尔玛超市项目即将投入运营,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项目 建设初具规模,新玛特休闲购物广场项目正在建设。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绿博会暨第三届四省区农博会、第三届小商品交易会和第三届东北旅博会,参加了全省组织的韩国、香港商务周、“沪苏浙”考察 和赴英法美招商等活动,加强了对外联络。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共辟建产业园区35个,入区企业253户。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1.4亿美元,同比增长44.4%。
(四)抓“四个换位”和新农村建设。把“四个换位”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全力推进。畜牧业产值实现77亿元,同比增长8.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800元,增 长17.6%。县域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幅,在九县一区中,第二产业占县域经济比重有六个县(区)在20%以上,其中两个县超过30%。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85.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2%,当年转移劳动 力5.3万人,农村人均劳务收入97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7.6%,比上年增加173.7元。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22%。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4个试点乡镇、141个试点村全面启动, 总投资达到17.8亿元。
(五)抓环境。按照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创建目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硬环境建设得到加强。111国道齐讷段全面开工建设。中心城区改造了30条主次干道。完成了国际会展中心、中瑞时代广场等重 点工程。劳动湖风景区晋升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明月岛风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软环境不断改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294项,政务服务中心职能日趋完善,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审批专用章制度,日 均受理审批服务事项500件。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龙甘泰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全省重点扶持项目。推广拜泉县生态建设经验和龙江县“六合模式”,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步伐加快,全市森林覆被率升至 13.1%。环境监测监管力度加大,工业污染基本达到控制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均值在全国509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26天。
(六)抓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消除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认真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解 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了群体访和越级访,信访总量稳步下降。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和谐***建设。
(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科技项目166项,取得科技成果80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7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70.1亿元,同比增长25.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生定 支”办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省级示范高中达到10所,高考本科段录取率达60%;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市一中 、高等师专和职业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向上争取资金7079万元,改造有危房农村中小学195所,消除危房面积11.2万平方米。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24万人。落实人才政策,已有 184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56名高科技人员享受市政府住房补贴,12个项目有功人员获得市长特别奖。
(二)加快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以鹤文化为重点的城市特色文化日益突出,创办了“中国鹤文化网站”,编撰出版了《中国鹤文化丛书》。群众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文化产品硕果累累,一批精品剧目在国家和省获奖。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建设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项目21个,形成了快捷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信息网 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报告、快速反应机制。完成了第一医院改扩建,新建乡镇卫生院35个,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65%以上。体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