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它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梅花的孤高绝俗、贞洁自爱成为君子情操的代名词,成为诗人品德风骨的自我写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此诗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是明代诗人王淇的一首诗。这首诗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赞颂梅花一尘不染的本性和甘于清贫的品质。后二句就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传说发出议论,诗人用风趣的语言既点明了梅的纯贞,也说出了后人对梅花的偏爱。几千年来,国人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