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扬个性──让学生在“放任”中交流
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积极思考的少,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用好一道题,上好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把问题留给学生们去思考交流,使学生在这种思考问题、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智慧得以碰撞,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此时也不失时机的将每种不同的解法冠以想出此法的学生名字,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自信心十足,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就相应得以提高。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
在极力完善学生个性的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如将传统的纵排学习大组改成按自然位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每小组5人),并兼顾男女比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个性,不同学习层次。每组选一个小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在课后,组建各个数学兴趣学习小组,留给学生一些趣味数学题,为准备某些问题,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不时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让学生在猜想中交流
数学家休厄尔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作不出知识的进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交流,从而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这样开放民主的交流学习中,使学生体验到:一是在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三是进一步体验到”大胆猜想,小心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对待处理的不足之处,进而能有效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4、让学生在游戏中交流
布鲁纳说:“游戏活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因此它是生活的乐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青少年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在玩游戏时,是多么专注和高兴,参与热情极高,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此时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极度兴奋,注意力十分专注,正如一位教授在《实话实说》中说到:“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保证学生能在游戏中获得真知。”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适当引入游戏或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数学游戏。
5、让学生在参与编拟数学试题中交流
传统的考试方法,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几道题,然后根据学生的书面答案的质量,评给一个分数。这种做法存在一些弊端,学生会对考试产生焦虑和神秘感。从而产生反感心理。为此,我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在平时检测考试,要求各个小组各编拟试卷,提供选择题四道,填空题四道,综合题一道。考试对这些试卷进行组合,最后确定一份试卷,一般整份试卷教师编题占30﹪。评分时对入选题的供题组的每个学生奖励分2~3,但答案有错的扣分2~3,试卷评奖时,可由供题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讲评,学生给予评价,讲得好的加2~3。这种师生共评、共同交流,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提供了一个给学生交流的舞台。
6、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外”发言中交流
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教学法正按着老师备课计划稳定进行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冒出一句与教学计划可能完全不同,但又不失正确的发言,从而打断你的思路,你该怎么办?我想大多说老师都会抓住这个与学生交流的绝好机会,给予这个学生机会发言,造就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还课堂”予学生。
7、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意差错”中交流
错误是教学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有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命题,取一些学生中常见的错解,展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让学生充分交流、研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8、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
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所以要求学生不能闭门造车,更需要学生的合作精神,要与社会、与同学、与老师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实价值,保持住数学的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从而激发了他(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她)们的应用数学、交流数学的能力。
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动力不仅是动机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知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比较高,这就是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一个数学教师掌握很多激发学习热情的方法和技巧,可就是讲不好课,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可能得到持久的激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根本问题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由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和方法的问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富有内在的吸引力,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或他(她)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推论和分析。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当人们遇到一种现象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对现象的原因作出推论和解释,这种解释又影响到一个人随后的情感、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