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考试频道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正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04-21 20:41:24]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阅读:8327

概要: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二)能力训练目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三)德育渗透目标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本文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课题简介,检查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题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标签: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www.suxue6.com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本文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课题简介,检查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 “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 “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 3—6 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 3—6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1] [2]  下一页


Tag: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频道 - 资格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