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案» 正文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案

[04-08 17:06:01]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初一历史教案   阅读:8844

概要: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他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案,标签: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初一历史下册教案,http://www.suxue6.com

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他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重视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刘洎、岑文本、马周等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正是这些谏净,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引《旧唐书·魏征传》)。

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非常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太宗除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外,还用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任用其他一些大臣为宰相,参加议政。这样把宰相班子扩大,并且以品位稍低的他官参与议政,使之成为一个变动不居的集体,便于控制,有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致造成宰相专权,大权旁落。同时,扩大议政人员名额,可收集思广益之效。新的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唐太宗还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相互检查的作用。要求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他一再要中书、门下两省大臣,凡是诏敕有不便之处都要论执,不要盲从。旧史称唐朝政府处决政务很少错误。

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隋末豪杰并起,割地称雄,归附唐朝后,高祖割置州县安顿他们。因之州县数目,倍于隋朝,形成民少吏多的弊政。唐太宗命房玄龄等并省中央文武官员,由20xx多人减为643员。裁并州县,因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州府358,县1551。精简中央、地方各级政权机构,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兴学校,发展科举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

上一页  [1] [2] 


Tag: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初一历史下册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一历史教案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