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 正文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

[09-09 18:35:0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331

概要: (2)第二部分内容的核心是论求学之道,议论的出发点可以用一个“学”字概括。 两篇文章都是中国传统的典范文章,历久不衰,正可以说明“经典的力量”所阐述的内容。《劝学》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谈的是个人的学习;而《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涉及到个人与外部的联系。对青少年而言,这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两种途径。指导阅读可以逐段阅读,理清基本意思,不必要求学生对文本作过细的研习,重要的是弄清几个问题的关系,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在关系,引导他们注意文本中的语句,从中找出古人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 《劝学》讲学习的基本道理,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思想。 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师说》也强调积累,被韩愈称赞的李蟠,正是在“六艺经传皆习之”的基础上求师而问的。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必须学习,荀子的论述中有没有类似的思想? 荀子注意到学习者的“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一定要从师而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 …… ...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http://www.suxue6.com
  (2)第二部分内容的核心是论求学之道,议论的出发点可以用一个“学”字概括。
   两篇文章都是中国传统的典范文章,历久不衰,正可以说明“经典的力量”所阐述的内容。《劝学》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谈的是个人的学习;而《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涉及到个人与外部的联系。对青少年而言,这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两种途径。指导阅读可以逐段阅读,理清基本意思,不必要求学生对文本作过细的研习,重要的是弄清几个问题的关系,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在关系,引导他们注意文本中的语句,从中找出古人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
   《劝学》讲学习的基本道理,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思想。
  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师说》也强调积累,被韩愈称赞的李蟠,正是在“六艺经传皆习之”的基础上求师而问的。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必须学习,荀子的论述中有没有类似的思想?
  荀子注意到学习者的“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一定要从师而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
  ……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能有生命力?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师说》是一千多年前的“时文”,作者是针对社会上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展开论述的,可是文章也流传千年,因为作者揭示的是读书人的通病(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至今仍然能从中感受强烈的针对性。韩愈的文章是写给李蟠的,他写作本文时并没有想到文章会流传后世;而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联想到当今的社会风气,从中能发现颠扑不破的基本真理,这也说明了经典的力量。《师说》在结尾处称赞李蟠,一是嘉许李蟠“好读书”,其实称赞的是他“六艺经传皆习之”,从中也可以看出韩愈也是主张读经典的;二是嘉许李蟠的“不拘于时”,“时”指的是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李蟠从师而学,所以学业精进,有所成就。从今天人们发表意见和评论的动因看,两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发议论的。
在这一部分,探讨时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如何认识学习的阶段性?“童子之师”与“读经之师”真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