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CPU,我们会想到一些有关CPU的基本性能的名词如:主频、外频、倍频、前端总线等等。相信,有关这些名词的意义我们也已经十分清楚了。但是,这些技术性能指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好像知道的人不多吧?本文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主 频
主频无疑是显示CPU性能的最根本的指标,我们选购电脑的CPU时,常常会说到“Pentium Ⅲ 600”、“Pentium Ⅲ 600EB”、“Duron 600”、“Athlon 600”等等,这些型号里面的数字——600就是CPU的主频。
大多数人都认为CPU的主频指的是CPU运算的速度,实际上这个认识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从根本上讲,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当然,CPU能够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下说明CPU能够承受更高的运算速度,也就是说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能力并不高的现象。
外 频
相信大家对于主频=外频×倍频这个公式都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我们仿佛一直没有真正讨论过外频的含义。
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见的同步运行状态。
PU的外频在近几年内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从97年流行的66MHz到98年中期的100MHz成为标准。不久前,Intel就推出了133MHz外频的新款CPU,在99年推出样品。紧接着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且很快133MHz就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力军。外频速度高,CPU就可以同时接受更多的来自外围设备的数据,从而使整个系统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最近,AMD也推出了基于133MHz外频的Athlon CPU——Athlon 1.13GHz,加入了133MHz的阵营。
前 端 总 线
说到了外频,就不能不说说前端总线,“前端总线”这个名称是由AMD推出K7 CPU时提出的概念,但是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误认为这个名词不过是外频的另一个名称。
我们所说的外频指的是CPU与主板连接的速度,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而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千万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由于AMD推出的Athlon CPU采用了一种可以在脉冲信号上下沿都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AMD将其称为“双倍前端总线”,Athlon采用的是100MHz外频,它的前端总线为200MHz,实际数据传输率可以达到1600MB/s。至此,前端总线的意义就有了进一步的飞跃。
AMD最新推出的Athlon 1.13GHz CPU采用了133MHz外频,266MHz前端总线,数据传输率可达到2133MB/s,与DDR内存技术相配合,可以得到更高的内存子系统性能。
倍 频
倍频就是CPU的运行频率与整个系统外频运行频率之间的倍数,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
笔者个人认为,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的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前面提到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单纯的一味的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可想而知,这样无疑是一种浪费。
据有关计算可以得知,CPU的外频在5~8倍的时候,其性能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如果超出这个数值的话,低或着高都不是很完善。偏低还好说,不过是CPU本身运算速度慢而已,高了以后就会出现显著的“瓶颈”效应,从而浪费CPU的计算能力,因此某些高于10倍频的CPU就已经达到了极限了,继续盲目的追求倍频,只能是一种浪费。
对于我们这样的最终用户来说,不能够通过对CPU的改造来获取完整的性能,因此需要权衡各个性能指标的优劣及实际意义,选择一款能够实现高性能的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