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酷睿是从奔腾M来的,而奔腾M又是从奔腾3来的,具体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越详细越好。 自从图拉丁核心的奔腾3被Intel强行扼杀之后,Intel用奔腾4折腾了这些年。可是奔腾4发热太大、功耗太高,笔记本厂商大为不满,没办法,Intel不得不采用奔腾3核心来做移动版本的处理器,这就是从图拉丁核心改造而来的Pentium M。Pentium M 跟图拉丁奔3亲缘关系要比奔腾4-M近得多,但两者表面上则一点共同点没有。与Pentium3相比,Pentium M的流水线略有加长,而二级缓存增大很多,所以同频的Pentium M 整数性能比图拉丁好,而浮点性能比图拉丁差(浮点运算对二级缓存的依赖要少得多)。通常认为Pentium M 1.6G 相当于Pentium4 prescott 2.66G。而Pentium M 1.6G跟图拉丁1.2超频到133,综合性能相当接近。
从奔腾M到酷睿,个人认为根底上的改动远没有名字的改动那么大,但改进还是非常明显的。酷睿核心的的Celeron M 420,可以看作是图拉丁1.2超频到133,提高FSB并加大二级缓存到1M的结果。但Celeron M 420性能要比图拉丁强太多了。
到了2006年的7月,Intel抛开了以往的老旧的Netburst架构,迎来了崭新一代的Core微架构时代。
Core微架构体系相对于前代的NetBurst架构,主要有以下的五大重要改进:Intel Wide Dynamic Execution(宽动态指令执行)、Intel Advanced Digital Media Boost(高级数字媒体增强)、Intel Intelligent Power Capability(智能电源管理)、Intel Smart Memory Access(智能缓存加速)以及Intel Advanced Smart Cache(智能缓存技术)。
以上五大创新技术基于4-wide和14级流水线设计,类似Pentium M的micro-ops fusion技术允许将相类似的编码指令“融合”并一同送往流水线,更高级的macro fusion技术则允许x86指令在编码阶段之前进行“融合”并当作单独一条指令送往流水线。另外,在Core架构中,SSE指令(包括SSE1/SSE2/SSE3)也从原来的64位升级到12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