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将皇帝和始皇帝两个历史概念交待清楚,适时,恰当。]
师:答得很好。秦始皇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怎么办?
生:找帮手。
(2)建立中央政府(板书)
师:对了。当时中央政府里皇帝的主要帮手有哪些?请看课本45页。
生:(念课文)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师:是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他们由皇帝任免。国家大事由皇帝交给大臣们讨论,叫作“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引发“帮手”一词,既通俗又深刻地表明皇帝与三公是主子与从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帝王的权势。]
师:秦朝地方政府的情况怎样?(设问)
(3)确立郡县制度(板书)
师: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单位。郡县长官叫郡守、县令。他们协助皇帝管理地方。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师:把地方上的权力通过郡县制集中于中央,就是“中央集权”;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又统统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专制主义”(挂出图示,并加以解释)。这种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准确掌握重要历史概念。]
师:对了。这种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的各个封建朝代采用的政治制度,都是这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那时候,世界各地还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而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就更晚了。英吉利王国是在829年统一的,俄国迟到十五世纪晚期才形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学们算一算,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比欧洲早多久?
生:早一千多年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中外对比,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自豪,从而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板书)
师:“度量衡”是指什么?
生:度是指长度,量是指容量,衡是指重量。
师:说对了一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尺”;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秤”。
[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十分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师: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呢?
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样,各诸侯国的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一样。秦统一后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挂“秦度量衡”图,并进行解释)又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铜制成的)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看课本46页上的图,并进行解释)这些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板书)
师: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